【精华】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集合6篇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大家都写过作文吧,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、说明文、应用文、议论文。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,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6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俗话说:"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."我的家乡在德化,这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,春节更为热闹。
除夕前一两天
除夕前一两天,大人们忙得手忙脚乱,买鸡呀,买鱼呀,买鸭呀......家家户户必须大扫除一次,把屋子和被子都清洗干净,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。
除夕
除夕那天,家家热热闹闹。人们在家准备着一年中最丰富,最有意义的团圆饭。煮好后,大大小小必须全部到齐了,才开饭。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收红包,放鞭炮了。长辈给小辈钱,而且都是用一张红纸包着,这称为‘压岁钱’:意味这一年都富富裕裕。发放完红包,小朋友们就去放鞭炮了。一整夜,鞭炮声连绵不断。烟花‘嘭’的一声,响彻云霄,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。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。有一首诗这么写:“除夕更阐人不睡,厌禳钝滞迫新年。”所以,人人都不睡觉,都要守岁,都盼望着新的一年的到来。
正月初一
正月初一没有除夕那么喜气洋洋。吃过早饭。然后,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,后辈先祝福长辈,长辈再给小辈期望。有句俗谚说:“有心拜年初一,二,无心拜年初三,四。”所以,人们争先恐后地向亲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。
正月初二,三
到了初二,三,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回娘家拜年。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,什么饼干呀,糖果呀,瓜子呀......虽然礼物都颇薄,但礼轻情意重,表达了对家人的切切思念。
......
一眨眼,春节悄悄地过去了,大人和孩子们,在这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了新的一年,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,在这里。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,祝福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!
过年了,几只寒鸦栖息在外婆家的屋檐上。迎着朔风“哇哇哇”叫个不停,粉末似的小雪花在空中飘扬。屋柱上贴满了对联,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拉!
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桌子上外婆为我准备的糕点,突发奇想:我何不趁此机会向外婆学做呢?不如就做“面馒头”吧!这是一种家乡特有的糕点,我挺爱吃的,但从不知道如何做。“外婆,外婆!你教我做‘面馒头’好么?” “呵呵,我们家的小姑娘怎么想起做糕点拉!那——好吧。”我乐得合不拢嘴。
外婆将做“面馒头”的早米浸泡在水里,冬日的水冰得刺骨!我卷起袖子从缸中捞出米,妈妈说:“现在我们应该去磨米了!” “哦!好耶,好耶。”我拍着手高兴极了。妈妈和外婆把湿米在水磨上堆成一个小山头,随着磨盘转动,米粒便从一个小小的石洞里淌下去,细腻、棉白的粉便从上下磨盘之间的转缝里瀑布似地飘下来。
“做‘面馒头’拉!做‘面馒头’拉!”我跟在妈妈身后欢呼着。外婆笑着说:“先得发酵面粉才行。”我把粉倒在一个小缸里,用一块大被褥盖上。大概过了五六个钟头吧,我迫不及待地掀起被褥。只见粉都“胖”了起来,圆嘟嘟的,真好玩!“妈妈,外婆,下面该干什么了呢?”妈妈说:“下面就来做‘面馒头’的形拉!”我手忙脚乱地把粉一勺一勺盛入模子里。“完成啦!”妈妈搭着蒸笼放到蒸锅里,待笼顶冒起了热气,这就算做好了。接着,取出后,我又亲手为它们打上了一个个漂亮的小梅花印。
尝着自己做出的'糕点,感觉好特别啊!那热烘烘的韧韧的软软的香香的味道多美啊!
每年过年我都是在奶奶家过的,那是我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。
除夕夜来了,大家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吃年夜饭,奶奶点起了红蜡烛。在蜡烛的映照下,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显得更加美味可口。在相互祝福声中,我们吃完了年夜饭。
按习俗,晚上应该守岁,可姑姑和大伯要回自己的家,爸爸妈妈也要到姑姑家睡觉,我怕爷爷奶奶太孤单,坚持要留在奶奶家,陪爷爷奶奶守岁。
爷爷奶奶都快八十岁了,习惯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就睡觉。我可没早睡的习惯,怎么也要熬到十点多吧。大家一走,我就不断地看墙上地时钟,我急切地盼望着春节联欢晚会和20xx年地到来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,春节联欢晚会终于开始了,我惬意地躺在火炉旁边,目不转睛的看。第一个节目是盛世大联欢,由于今年是鸡年,节目里自然少不了可爱的小鸡,我也属鸡,所以看的时候兴奋不已,嘴里忍不住念道:“太好了,真可爱!”精彩的小品逗得我捧腹大笑,美妙的歌声让我陶醉。最让我感动的是《千手观音》,那精美绝伦的表演,整齐划一的动作让人觉得简直是一个人在表演!可谁能猜到那精美的舞蹈竟是一群聋哑人在表演呢,他们该付出了多少辛苦啊!
十点多的时候,奶奶催我睡觉了,我恋恋不舍的关了电视机,等着明天看重播吧。在朦胧中,我听见鞭炮声此起彼伏,我知道,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了。
当你看见商店里挂着各种烟花、爆竹、对联、灯笼时,春节离我们就不远了。
婺源甲路的春节在腊月二十三日正式开始。
二十三这天,每家每户都要大扫除。家里的各种摆设都要擦洗一遍,花瓶啦、搁板啦、脸盆啦……都焕然一新,闪闪发光。除此之外,还要用专门扫灰尘的长柄扫帚,将角角落落统统打扫一遍,这样一来,蜘蛛网啦、灰尘啦,就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腊月二十四过小年。这一天,人人都在为过节而准备着。小孩子们在外面燃放爆竹、烟花,玩得不亦乐乎!
除夕是最忙最热闹的一天。天还没亮,厨房里就闹腾起来。这天的中午餐是要喝羹的。羹是用红薯粉、豆芽、冬笋、香菇、豆腐等调制而成的,香味四溢,闻之即令人口水直流。到了下午三点左右,厨房里就更忙了,锅碗瓢盆就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了,恰似一首辞旧迎新交响曲,充满了欢乐。六点左右,年菜都做好了,这菜还有个讲究:一是不能是单数(好事成双),二是必须有豆芽(生根菜)。菜上桌后,一家人围着一大桌的菜吃着、喝着,异常开心。
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: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,店铺都关着门,店老板全都在休息。到了下午,便又陆陆续续有人出动了,往出嫁了的姐妹家端饼,去亲朋好友家拜年。我们小孩子呢,主要任务是要压岁钱。对长辈道句祝福,红包就到手了。
元宵前后,大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工作了,我们也要开学了,春节的快乐也渐渐散去。
春节前几天,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。大扫除是春节前必做的事情,将家里里外外清理一遍,除旧迎新。同时,还要准备各种年货,吃的、喝的、用的,每天街上的人都络绎不绝。
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,相比就轻松多了。早上边逛街边买来对联、灯笼、鞭炮和烟花,回家后便三下两下扯下旧对联,小心翼翼地贴上新对联,换上新灯笼。除夕晚上,除了万不得已,都要去长辈那儿吃团圆饭。团圆饭也称分岁酒,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,吃分岁酒,意思是新旧岁由此夜而分。分岁酒一般有十盘冷菜,每盘上都有一小片切成薄片的红萝卜放在顶端,以示讨彩。在中途上的大菜中,绝对不会少了芋头、鱼和年糕。芋头的“芋”谐音为“余”或“裕”,表示吃了芋头会在新的一年中家庭收支有余,逐步富裕。吃鱼也是象征“年年有余”的意思。而第一个上的菜一定是年糕,表示“年年高”,有时也用面条,因为面条又长又瘦,谐音“长寿”。
然而对于小朋友来说,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吃分岁酒时长辈给的压岁包。压岁包,其实是压祟包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是谐音,所以大家都念压岁包。“祟”指鬼怪害人,“压祟”便是寓意辟邪驱鬼,保佑平安。晚辈得到压岁钱便可以平平安安度过这一年。
吃完分岁酒,便各自回家。一般除夕晚上大伙都不睡觉,要“守岁”,迎候新年的到来。大年初一凌晨,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地开始放鞭炮和烟花,放眼望去,整个天空都是五彩缤纷的烟花,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震耳欲聋,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,俗称“接年”。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出门走亲戚拜年的,这一天还不能洗澡、洗衣服。从正月初二开始,才可以走亲戚、拜年。
一转眼,到了正月十几,街上过年的喜庆渐渐淡下去了。大人们开始上班,小孩子们也准备开学了,一切慢慢走上正轨。
照我们广州市的老规矩,立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一次,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,谓之“采囤”。
腊月二十四是“神明”上天述职“之时。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,家家户户制作各种果品,以备过年之用。
除夕那天,家家户户便动手把大门,厅门,房门的旧对联都撕掉,贴上新春联。于是,家中门户,秧然一新。除夕外出家人都行赶回家团聚,除夕月全家吃团圆饭,不管多忙的人都得赶回家。
送压岁钱是重要的一项,长辈要分钱给后辈,能赚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。初一拜年,又称“拜正”。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,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,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,然后长辈再晓以期望,拜年的人,无论带了什么礼物,其中大吉是不可少的。
正月初二,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。儿女回娘家拜年,若有儿女,亲戚必需掏腰包给他们,到了初三在去人拜年,会被认为礼节欠周。所以,有句俗掺:“有心拜年初一二,无心拜年初三四。”
正月初七这天,家家户户都吃“七样菜”。“七样菜”即由七个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一窝吃。相传,宋朝有位官遭奸臣陷害,被贬江南。正月初七这天,他来到榕江边的一个偏僻荒野,顿觉头晕眼花,饥饿难忍,只好就地采摘了几样野菜,煮车温暖感杂菜汤聊以充饥。刚吃完,顿决眼睛明亮,浑身有了力气。后来该官复职高升。亿起当年在江南尝过的救命也菜工七种,于是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随便取七样不同的蔬菜,煮成“七样采”而食,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。
我们的春节怎么样?
文档为doc格式